找到相关内容470篇,用时1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四辑(1)

    佛通偈═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,不是一样吗?  其他说,但自行检索本书,即可了然于心,印光的提倡念佛,与师父的提倡坐禅,两者的思考方式完全相同,唯一般学者蒙昧不察,只取自己偏好的那个...修行,实际上有限,能够超越突破的了了可数,如果不断的讲修行,弄得大家到最后没什么意愿,这也不是办法。  多少年来,师父一直在为佛教找一条路,佛教再下去的路怎么走,从这个世纪已经要跨越另一个世纪了,究竟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570229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。如佛说无量无边法,为度无量无边众,即指开法;如七佛通偈说: 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。”  诸恶莫作名为止,众善奉行名为观,自净其意即止观圆熟不二的工夫,此指合法。止观说:  “...,即不解其义所致。辅行传说:  “自汉明夜梦,洎乎陈朝,凡著述,当代盛行者溢目;预厕禅门,衣传授者盈耳!岂有不闻止观二字?但未若天台说此一部(指摩诃止观),定慧兼美,义观双明,撮一代教门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如瑞: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

    则佛法失坠,僧团失和。而戒定慧三学中,戒学居首,“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由慧趣入解脱”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佛教&...文局长在2007年底的一次会议讲话中发表的观点作为论据。讲话的题目:《重新举起“以戒为师”的旗帜》。其中阐述了六条理由,这里摘录两条,窥见一斑:   “基于佛教...

    如瑞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1870281.html
  • 佛教信徒拜佛的功利心及正信的导入

    我们不能不这样思考:不是佛教信仰形式的流俗,淡化并缺失了佛教正信所应有的精神风尚,以及扭曲了信仰活动的价值趋向,所形成的积弊沉疴,蒙蔽并污染了社会视听,造成了如此这般的后果呢?能不能这样说,是不是我们自身本末倒置的作为,产生并强化了这种“次生产品”的流行呢?  为此,我们不是应当反思:  第一,“自净其意,佛教”。这佛教信仰的根本,凸现了佛教信仰的本质特色,彰显了佛教人本主义精神。佛教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57080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

    知识的宝库,也是对人类思想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。   人们常说佛教一种讲智慧的宗教,这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理论的特点与实质。在佛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“自净其意,佛教”的话,...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  黄夏年  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的宗教,于公元前后传入我国,至今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00年的路程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,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的影响,同时也经过中国佛教徒的...

    黄夏年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971301.html
  • 王雷泉:佛教教育的目的、方法及前瞻

    奉行。自净其意,佛教。”心一个流动的过程,包含了善与恶、舍与执、迷与悟、菩提与烦恼。世人之心既是真心、清净、觉悟,又妄心、染污、烦恼。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同时先天具有。 ... 《维摩经·问疾品》:“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。”佛教教育的对象,最复杂的人,涵盖心灵、社会、文化各个方面。...

    王雷泉 ( 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2773263.html
  • 张元隆: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佛教”的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增上学。限于篇幅无法深入探讨,仅就其相似于世间一般的道理而又顺于解脱之特质略述如下:戒:保护我们这一念心,不要做出伤害自己的事,而能够降低压力的来源。定:能够增长我们心的...,尤其对佛教团体而言,若不坚定三宝信仰,从佛法中寻求解决之道,其他又有什么足以依靠的呢?进一步而言,佛法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帮助,也提供了佛教团体与宗教师,可以对包含信徒与非信徒在内的广大民众,给予...

    张元隆 (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4.html
  • 论初期佛教“识”之概念及其特点

    意涵。以佛教名偈为例:“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。”[83]其中“诸恶莫作,诸善奉行”牵涉到道德实践的问题,而且除善恶业的造作外,一个人心识意念的清净与否,也是极为重要的;或者说,善恶业的...的,但在此之前,诸多问题值得辨析的,例如佛教内部意识的概念,是否就等同或近似于一般的意识概念,其间就有诸多探讨的空间。而若能在概念厘清、辨异的基础上,掌握到佛学探讨心灵与意识问题的特色,则日后与不同...

    林建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873532.html
  • 无相戒法

    道:“慧能不重繁教仪式,不重看心、看净等禅法,却重视德性的清净。……将深彻的悟入,安立在平常的德行上,宛然释迦时代的佛教面目。”35佛陀初成道时,弟子们一味和合清净,没有重犯戒法,只有略教诫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佛教 。”36告诫弟子作为行为的准则,同时成为佛教伦理道德的核心,对净化社会、净化人心起到激浊扬清、澄本清源的效果,持戒便是要“自净其心”,最后落实到当下的一念心,将宗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2276978.html
  • 人生格言

    奉行、自净其意、佛教。”  唯有人人遵纪守法,诚信待人,社会才能安宁,人们方可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。   四 . 人生最大的错误自弃   自弃的意思自甘落后,不求上进。人生在世不如意事者十有...佛教里有一句名言云:“平常心道”。其意思也是要人们放下自我,尊重他人,大家才能相融和谐。  · 私心杂念太多的人亦容易让人失败,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,而不是自以为是,...

    达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177293.html